古代官服上的图案是与官员的品级相关,代表着身份与地位。
以清朝文官官服为例进行说明如下:
一品文官仙鹤补服、
二品文官锦鸡补服、
三品文官孔雀补服、
四品文官鸳鸯补服、
五品文官白鹇补服、
六品文官鹭鸶补服、
七品文官鸂鶒补服、
八品文官鹌鹑补服、
九品文官蓝雀补服。
一品武官的朝服上,绣的则是麒麟。麒麟是龙头,马身,龙鳞,是中国传统瑞兽,性情温和,传说能活两千年。古人认为,麒麟出没处,必有祥瑞。有时用来比喻才能杰出、德才兼备的人。
二品武将们的朝服上绣了狻猊,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。古书记载狻猊能食虎豹凶猛之兽,用在武将服饰上取其威猛之意。
古代官服上的鸟兽是权力的象征,也是为了区分官职身份的标识。
成语有“衣冠禽兽”一说,但是最初这个词并非贬义,衣冠禽兽最初就是指的官员的官服样式。文禽武兽是古代官员服饰上的纹饰,以区分文武官职。
官服上的鸟兽,代表不同品级的身份,就像古代皇帝专属的明黄色和龙形图腾,是皇族的专利。
古代官员身着官服也以颜色、配饰、鸟兽图案来区分文武以及品级身份。
如明朝官服的颜色、服饰、鸟兽图文的区别划分。
明代官员分为九品,服饰则按照官阶的品级有着严格的规定。据考,在衣服上绣绘飞禽走兽的补子以区分官阶的制度。补子就是一块缝在官员服装上的布,上面所绣的不同禽兽,代表了一个人官位的大小。所以,古代官员穿的袍子也叫“补服”。“补子”沿用了近600年,成为封建等级制度尊卑高下最突出的代表。
明代服制文武官员的袍子分为三种颜色,补子是文禽武兽。
一品至四品袍子的颜色为绯色
五品至七品袍子的颜色为青色
八品至九品袍子的颜色为绿色。
九类文官补子上的九种飞禽分别为:一品绯袍,绣仙鹤;二品绯袍,绣锦鸡;三品绯袍,绣孔雀;四品绯袍,绣云雁;五品青袍,绣白鹇;六品青袍,绣鹭鸶;七品青袍,绣鸂鶒;八品绿袍,绣黄鹂;九品绿袍,绣鹌鹑。
武将一品和二品都是绯袍,绘狮子;
三品绯袍,绘老虎;四品绯袍,绘豹子;
五品青袍,绘熊;
六品和七品都是青袍,绘彪;
八品绿袍,绘犀牛;九品绿袍,绘海马。
官服上的鸟兽是为了区分文武,区分品级的身份象征,就像皇帝专属的龙形图腾,是身份地位的象征。
麒麟中国传统瑞兽,性情温和,传说能活两千年。古人认为,麒麟出没处,必有祥瑞。有时用来比喻才能杰出、德才兼备的人。古代官方的说法:麒麟乃瑞兽,不伤生灵。同时麒麟也是走兽之主属土德。故在风水学里,麒麟相的摆放和禁忌不像龙、虎、狮子等那么多。
评论列表 (0条)